• 新闻网
  • 旧版入口
  • English
Cinque Terre
Cinque Terre

校园新闻

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落实党代会精神】二级学院书记院长访谈(十二)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1-25 阅读量:


编者按: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明确了“十四五”及未来一个时期的奋斗愿景、发展战略,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提供遵循。为深入贯彻落实二次党代会精神,宣传部会同组织部、人事处、教务处、科技处、研究生处在校园网开设“二级学院书记院长访谈”栏目,阐述二级学院“十四五”期间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基层党建等方面的系统谋划、具体举措与实施方案。今天刊发对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徐超、院长朱艳阳的访谈。


记  者:朱院长您好,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上,党委书记唐峻所作的报告从10个方面回顾了学校一次党代会以来取得的成绩,客观真实,催人奋进。请您简要介绍经济管理学院在一次党代会以来取得的突出成绩。

朱艳阳: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势特色凸显。学院“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全程多维’实践教学体系的创建”等两项教学成果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学科竞赛不断取得历史性突破,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铜奖1项、省金奖1项,获“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省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承办第十届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省赛,“十三五”期间共获得市调大赛全国一等奖5项;立项完成省级教研项目3项、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5项。

学科科研团队实力显著提升。工商管理校级重点学科现有专任骨干教师35人,其中博士18人,占比大幅提升到51%,学科团队的科研和服务地方实力显著提升。与资环学院合作成功获批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授权点,完成了学科“十三五”规划中关于硕士点建设的目标。

记  者:学院如何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

朱艳阳:优化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依据OBE教育理念设计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时,重点谋划了如何构建“学生高阶能力培养机制”这一核心难题。按照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相应能力→课程模块”的倒推设计思路,确定在课程模块的设计上融入“课赛融合、产学协同”机制,这样既有助于课程建设“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目标的达成,也有效解决了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难题,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经管类专业“课赛融合、产学协同”的OBE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经管类专业“全程多维”实践教学体系。根据经管类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特点,将实践教学过程分为认知实践、课内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训四个循序渐进的阶段,对应各阶段能力培养的不同要求,全程分段设计不同类型和难度的实践项目,不同维度的实践项目之间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融合,强化了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系统性。第一阶段包括理论课内实践环节、行业认知实习等;第二阶段开设各类实训课程;第三阶段开设综合实训课程、专业见习等;第四阶段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真题真做等。期间,第二和第三阶段辅助设计了学科竞赛、暑期社会实践、创新创业项目等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坚持实践教学方法创新和资源建设。鼓励老师和学生深入行业和企业,积累丰富的真实项目和任务带进课堂,通过课程模块和学科竞赛的有机融合,课程模块中设置让学生组成团队完成业界真实项目的任务,并引导这些团队参与相应学科竞赛,这样,学生的高阶能力培养有了有效机制和载体,课程建设也达成了“两性一度”。同时,通过实施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在相应课程模块中引入产学合作协同培养机制,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加强管理学、经济学综合实验室、电子沙盘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保障各类实验实训课程的开设效果;加强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为学生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提供良好条件。

记  者:学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推进经法管学科融通发展”,在此方面学院有何打算和计划?

朱艳阳:经管法学科合力建设优势特色学科群。经管学院计划和政法学院、资环学院、数统学院等学院联合,谋划如何合力建设优势特色学科群,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凸显经管法学科群的优势和特色。

经管法学科合力推动硕士点建设,并谋划启动联合培养博士工作。经管学院将和资环学院、政法学院、数统学院等学院合作,资源共享,协助建好已获批的社会工作、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数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对照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积极做好申硕准备工作。经管法学科可以集中优势资源,合力启动与高水平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的工作。

经管法学科合力建设服务襄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软科学“智库”。经管法学科属于软科学学科,在服务地方方面有学科优势,可以合力推出服务地方的精品项目,打造服务襄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软科学“智库”。

记  者:徐书记您好,学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全面提升开放发展能力。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请问学院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方面将采取哪些得力措施?

徐  超:一是通过项目合作、决策咨询等方式服务地方发展,主动对接地方党政机关、行业协会。立项产学研合作项目不低于50项,其中5万以上的项目不低于10项;作为课题组负责方撰写各级发展规划10个以上;被采纳的咨询报告不低于10篇。二是持续开展“三进”,主动服务社会,“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在服务中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争取企业、行业深度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面向企业产业需求开展人才培养,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为企业产业提供服务。三是利用学科专业优势主动针对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农村、街道、新经济组织等开展各类培训服务。四是在服务中提高服务能力,久久为功,赢得社会认可和尊重。

记  者:近年来,学校实施人才战略,创新人才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引进教授博士178人,培育国家级、省级人才15人,资助教师赴境内外研修访学240余人次,人才结构持续优化。请问贵院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为人才做好服务工作?

徐  超:一是高层次人才引进。围绕学科和专业建设需求,以教授和博士引进为主体,以领军人才、青年英才、国际化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进为重点,科学编制人才引进计划,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充分利用国家、湖北省和襄阳市关于“千人计划”、“楚天学者”、“百人计划”、“隆中人才计划”等人才引进政策平台,抢抓机遇,加大力度,拓宽范围,积极引进学院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急需的国家级、省级学科带头人、教学科研平台和团队负责人、教学名师等有较大学术影响的高层次人才。5年引进博士和教授等10-15人,全面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学缘结构。二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重点培养2-5个优秀中青年教师,通过学校的政策扶持,将他们培养成学术带头人和省级以上人才工程人选。鼓励教师通过海内外访学研修、教研教改培训、学术交流、挂职实践锻炼等进修培训制度,提升教学科研和实践应用能力。鼓励教师海外学习研修,拓宽国际视野,提高学术水平。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改善教师队伍学历结构,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三是教学和学科科研团队建设。以学科建设为抓手、以学科带头人和省级人才工程项目人选为引领,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以项目课题为载体,着力打造1-2个目标一致、团结协作、水平较高、创新力强的学科科研创新团队。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为抓手,着力培养一批师德高尚、教学水平高、实践创新能力强的教学骨干、2-5个教学团队和1-2名校级及以上教学名师,打造一支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相适应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为获得省级以上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和成果奖打下人才基础。四是管理及教辅队伍建设。通过争取学校政策措施的支持,着力建设一支与学院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学、学工、科研和学科等岗位的管理干部队伍。重视教辅队伍建设,着力建设一支专业素质高、结构合理、规模适度、服务意识强的实验员和资料员等教学辅助队伍。五是实施“暖心工程”,关心关爱人才,努力为各类人才创造干事创业的环境和条件,让人才留得住、用的好。

记  者:请问学院如何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要求?

徐  超:通过“十要”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要求。一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思想建设为基础,以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以作风和纪律建设为保障,扎实管党治党,全面从严治党。二要加强学习型班子建设,坚持和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制度,坚持党委会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坚持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坚持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制度,坚持院领导联系专业系制度、联系党支部制度、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和院领导值班制度。三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增强学院的凝聚力,坚持全院教职工例会制度,把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结合起来。四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在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过程之中,及时化解矛盾,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五要加强师德师风和学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形成忠诚教育敬业爱岗。六要以学生党建工作带动整个学生工作,在学生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七要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书记抓党建第一责任,加强基层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深化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将基层党支部建设成为学院事业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八要加强和改进统战工作和群团工作。九要走好群众路线,把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作为做决策、出政策的根本依据,全面改进作风、推动工作、树立形象。十要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切实履行“一岗双责”,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审核:尹力 李恒威 任强 秦鑫 于博

责编:卜润慧 余芳 秦军荣

最新内容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学校地址:湖北省襄阳市隆中路296号

邮政编码:441053

电  话:(+86-0710)3590876   3591876(传真)

接待/接访电话:0710-3593296(24小时)

版权所有:湖北文理学院

备       案:鄂ICP备1700235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60202000064号

维护制作: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