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读书,是人类文明跨越时空的对话载体,是文明传承的重要纽带。从商周甲骨上的刻辞到春秋竹简的典籍,从唐宋文人的诗卷到明清市井的话本,书籍始终承载着思想的重量。阅读不仅是知识的积淀,更是精神的交流。在书页间,我们会时常叩问:
为什么读书?王阳明曾提出:“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这揭示了读书治学的核心在于内心的体悟与思辨,避免人云亦云的盲目。杨绛指出:“读书到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这句话道出书籍的价值——拓宽认知边界,使人在理解世界多样性中学会包容与共情。清代诗人袁枚以“书非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点明,书籍作为治愈愚昧的良方,其意义在于通过阅读剔除认知的局限。当这些哲思在字里行间交融,我们得以感悟:阅读的本质是与无数伟大灵魂的对话,是思想在碰撞中激发理性之光,是心灵在文字沉淀中培育理解世界的根基。每一次翻开书页,都是对精神世界的深耕,是跨越时空的思想远行。
为谁而读书?为自我破茧而读。李清照在归来堂“赌书消得泼茶香”的雅事,徐霞客以笔墨记录山河形胜的实践,印证着读书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它既包含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价值,也蕴含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精神滋养,是拓宽生命维度的重要路径。为文明传承而读。朱熹、陈寅恪等以读书抵御时光侵蚀,让经典穿越历史烟云得以延续。从先秦典籍到近代思想,一代代读书人的接力,使人类文明的火种在文字中始终明亮,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为国家强盛而读。当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相连,读书便超越了提升自我的层面,升华为一种对国家、对民族深沉的爱与责任。在字里行间,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个人智慧的光芒,更能体会到一种家国情怀的厚重。这种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的发展大局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怎么善读书?郭沫若曾言:“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这告诫我们,读书贵在持之以恒,若断断续续、缺乏定力,即便耗时长久也难有成效。朱熹强调“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指出读书需沉心静气,在细品慢悟中才能体会文字背后的真意。叶圣陶则直言“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批判机械僵化的阅读方式,强调要将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读书之法,可精读细研、可略读观要、可随读笔录,若能将书中道理融入生活与工作,方为真正的学以致用。真正的读书之道,在于让文字在时光中沉淀价值,让知识在实践中转化为力量,让智慧在知行合一中实现升华。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既是全民阅读的动员令,更是奋进新时代的冲锋号。让我们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号召,在阅读中感悟真理、坚定自信,从字里行间汲取奋进力量,勇担“强国一代”使命,用阅读擦亮人生底色,在民族复兴征程上书写青春答卷。
(作者:经济管理学院辅导员 郝若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