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部 通讯员 卜润慧)秋日飒爽,高朋齐聚。
6场专题报告、2个半小时小组讨论,32篇论文,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工商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院校的40余名专家各抒己见,共同探讨国学与大学德育,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教育传承与发展问题。
9月21日,学校举办第五届国学与大学德育论坛。

论坛开幕式
学校党委书记唐峻主持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唐峻对来自全国各地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唐峻表示,襄阳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三国文化、楚文化、汉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历史上杰出的人物众多,具有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唐峻介绍了学校三国文化、诸葛文化的建设情况,唐峻指出,诸葛文化是诸葛亮在隆中躬耕苦读十年期间及卧龙出山后,在治学、修身、治国等方面所展现的对后来社会大众所广泛推崇的精神体现,诸葛亮体现的修身、清廉、担当、忠诚、忠厚、本分的精神是诸葛文化的精神内蕴,是学习诸葛文化需要重点解读的部分。唐峻希望与会代表共同探讨“国学与大学德育”,为新时代大学德育工作贡献智慧和力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智慧和力量。

唐峻致辞
开幕式上,国际儒学联合会教育传播普及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践致辞,向与会专家介绍了国际儒学联合会教育传播普及委员会的发展历程与历年成果,他指出,本次论坛就是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问题,尤其是高校如何“完善思政课理论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聂军介绍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情况。
在专题报告阶段,国际儒联教育传播普及委员会副主任王殿卿就如何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开展传统美德教育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大中小幼中华美德课程的整体设计进行了阐述与解读;北京大学德育研究所副教授、博导杨柳新以“中华传统‘人文化成’之道与时代新人培养”为主题,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养时代新人过程中重要性与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有哪些行之有效的经验,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执行院长王即之与我校音乐与舞蹈学院党委副书记胡磊,分别介绍了近年来如何在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生动实践经验;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姚洪越提出,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更好地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重要机遇、资源和途径,他认为结合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重点要讲好中华神话故事、中华伟人故事、中华典籍故事、中华美德故事、中华爱国故事,阐释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文化,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在思政课中的作用;大学德育如何着力,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李健认为,情感导入是开展德育的切入点,在富有温情感化的教育氛围中、个体感情的激发、培育和引导中开展德育。
专家齐聚,碰撞思想的火花。
在小组讨论阶段,与会人员就国学与大学德育的理论背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承发展的可行性经验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教师队伍的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热烈的讨论。


小组讨论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什么样的意义?多位代表表示,通过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依托其富有生命力的精神内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具备坚实的中国文化的根柢,坚定文化自信。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副教授赵延风,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人文素质教育中心主任张靖华分别代表小组交流讨论成果。
9月22日上午,与会代表在校长丁世学陪同下参观校园文化建设与“格桑花”之家。

丁世学陪同参观“格桑花”之家
第五届全国国学与德育论坛由国际儒学联合会教育传播普及委员会、湖北文理学院联合主办。

与会代表合影
审稿人:聂军 图片由吴何畏 卜润慧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