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进一步理清思路、凝聚共识、强化协同、壮大合力,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质量,9月18日下午,学校召开202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动员大会。会上,2025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师代表作了经验分享。现刊发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王喆博士的经验分享。
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科研工作者成长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申报过程不仅是对科研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更是一段自我磨砺与持续提升的宝贵经历。
聚焦选题方向,避免“大而空”。在初期构思阶段,我曾陷入选题范围过宽、重点不明确的误区,导致研究方向分散,多次推倒重来,内心充满焦虑。通过参加学校及学院组织的基金申报辅导会,校内外专家给予宝贵指导意见,选题应注重“小切口、重创新”,撰写要“有耐心、敢修改”,并强调申报内容须紧密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政策导向与学科前沿。这些指导让我意识到,成功的选题必须立足自身研究基础,将具体问题做深做透。
系统梳理基础,明确创新路径。在充分吸收专家意见后,我系统梳理了博士期间的研究积累,在对比历年获批项目,深入研究学科前沿热点的基础上,最终选定了既契合个人研究基础、又具备创新潜力的方向,为后续申报书的撰写奠定了扎实基础。
多轮打磨文本,凝聚集体智慧。在撰写过程中,我参考成熟范本搭建框架,逐步充实研究目标、创新点、实施方案与预期成果。初稿完成后,导师从整体逻辑与创新点提炼方面给予关键指导;校内外专家从学科前沿、研究可行性与文本规范性等角度提出宝贵建议;师兄师姐也在文字表达和图表优化上给予了细致帮助。经过多轮修改,申请书逻辑日趋严密,表达更加精准。
回顾整个申报历程,我深切体会到,基金的成功获批离不开持续的研究积累、广泛的请教交流以及反复的文本打磨。科研之路,贵在坚持、成于细致。今后我将继续脚踏实地,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供稿:科发院
审核:汪萃萃
责编:程威 王礼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