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湖北省属公办本科高校,湖北文理学院坐落于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长期以来秉持“立足襄阳、扎根襄阳、融入襄阳、服务襄阳”的理念,创新构建了“人才链对接产业链、创新力激活生产力”的特色发展路径,成为支撑襄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构建人才引育“强磁场”
推进才聚襄阳。学校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联合襄阳市举办“智汇襄阳”“青年学者论坛”等大型人才招聘会,向国内外展示襄阳的发展机遇和学校的平台优势。学校设立人才工作专项基金,实施“致远学者”等人才计划,人才同步享受襄阳市相关政策。近5年,学校共引进博士183人,占襄阳市博士引进总量的40%,其中包括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人才30余人,为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实现共引共享。学校创新实施“共引共享、双岗双聘”模式,联合地方政府和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2023年学校出台《校企双聘博士实施办法》,与在襄企业共同引进、培育、使用人才建立校企人才双向交流机制。学校与东风汽车、骆驼集团等签订人才共享协议,推动人员互派挂职,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截至目前,学校在编“校企双聘”博士达44 人。
打造科技创新“动力源”
协同科技攻关。学校深度参与襄阳市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五大工程”,围绕汽车制造、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组建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推进有组织科研和跨学科协同攻关。近年来,学校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22项、全国行业类奖项20余项,500余名博士教授累计服务企业1500余次,与千余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攻克技术难题1700余项。学校钙钛矿太阳电池团队与襄阳华智科技有限公司签订科研成果转化协议,总投资3亿元建设产业化基地。
推动产业升级。学校发挥智力资源优势,与企业共建2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构建“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协同创新机制,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和市场需求有机衔接,设立专项资金助力科研成果转化。如在食品工业领域,学校发酵食品科技创新团队建成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传统发酵食品微生物种质资源库,为行业龙头企业供应菌株。
深耕智库服务“示范田”
深耕文脉沃土。学校成立襄阳历史文化研究院,依托鄂北区域发展研究中心、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研究中心等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系统开展三国文化、历史名人等专题研究。近年来,承担40余项国家和省级项目,获8项省部级奖励,出版了41部具有襄阳地域特色的专著,整理出版7部襄阳市下辖各县市区明清县志,主持完成襄阳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
强化智库建设。聚焦汉江生态经济带、襄阳都市圈等襄阳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学校不断加快科研平台和新型智库建设,打造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思想库和智囊团。近3年,114份高质量政策咨询报告获领导签批或部门采纳,其中6项成果获国家级领导签批或采纳。智库团队围绕“万里茶道”申遗、传统村落保护等提交咨询报告,助力9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谋划校地合作“新篇章”
提升育人品质。学校紧密对接新兴产业,深化产教融合、校地协同、创新创业、开放办学,推进湖北科创学院(隆中)、嘉环现代产业学院、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以及综合改革试验区牵头高校、综合改革示范校等省级平台建设,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以“3445”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为抓手,锚定襄阳高端装备全产业链,与在襄企业共建35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5个省级工作站、1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基地,推动高层次人才在地方实践中成长。
强化地方支持。襄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襄阳市投入50余亿元高标准推进学校新校区建设,并设立专项人才资金,对学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给予安家补贴。此外,襄阳市每年安排2000万元支持学校创建综合性大学,支持学校围绕地方产业需求优化学科布局,为校地协同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5-10/22/node_1447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