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历史文化研究院·汉江研究院 通讯员 瞿安全)10月23日下午,第四十五期“湖文读书会”在图书馆二楼德园举行,学校文学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王悦洲教授以“廉”为主题作经典导读分享。学校党委书记吴超仲出席读书会。

在“感悟经典”环节,王悦洲从《说文解字》入手,追溯“廉”字的字形演变与核心意涵,系统阐释其文化源流。他引经据典,从《尚书·皋陶谟》提出的“简而廉”为政准则,到《道德经》“廉而不刿”的处世智慧;从《晏子春秋》“廉政如水”的治理理念,到《周礼》“六廉”考核体系,勾勒出“廉”从个人品德修养升华为政治伦理的思想脉络。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从修身律己、勤政为民、尚俭戒奢、选贤任能、建章立制、严刑峻法等六个维度,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丰富内涵与实践体系,并深入辨析“廉政”与“廉洁”的文化差异,强调了廉洁教育在学生人格塑造、社会风气净化、国家战略实施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在“践行经典”环节,王悦洲通过“一钱太守”刘宠、“开仓济民”的郑板桥等历史人物事迹,展现了古人在廉洁修身、勤政为民方面的实践智慧。他还结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廉政建设、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六条规定”以及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要求,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红色廉政文化为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丰厚精神滋养。他强调,大学生践行廉洁文化要紧扣“明志、立德、勤学、守纪、担责”五个维度,并介绍了学校通过“思想引廉、活动固廉、教育强廉、文化润廉、行动践廉”的“五个一”行动,推动廉洁教育走深走实的具体实践。
在研讨经典环节,与会师生围绕“廉”这一主题进行了交流讨论。

吴超仲强调,“廉”不仅是从政为官的基本准则,更是每一位社会成员应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处世原则。他指出,廉洁的核心在于涵养自我约束的定力,做到取之有道、得之有义。他进一步提出廉洁修养的三重境界:一为“守廉”,即在制度规范与外部监督之下严守规则,筑牢行为底线;二为“自廉”,即在无人监督时仍能慎独慎微,做到心口如一、行有所止;三为“护廉”,即不仅自身坚守清廉,更勇于抵制歪风邪气,积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吴超仲指出,廉洁修为并非一时一事之功,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他号召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不断向更高境界砥砺前行,让清风正气成为校园的鲜明底色。

数统学院学生姚佩怡谈到,焦裕禄、杨善洲等先进楷模生动诠释了“不谋私利才能谋根本、谋大局”的深刻内涵,青年一代应当志存高远、严于律己,以榜样力量引领自身成长。

数统学院学生邱赵颖指出,“廉”是清白正直的品格象征,体现为明辨是非、恪守原则,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更是维护校园公平与社会公正的重要基础。

数统学院学生褚灵烁认为,廉洁意味着公私分明、不谋私利,青年学生应将廉洁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学思践悟中筑牢思想根基,主动担当社会责任。

数统学院学生杨淑齐提出,廉洁修身既要在思想上筑牢防线,也要在行为中严守底线,在学业与人际交往中自觉抵制诱惑,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数统学院学生王稀贤指出,从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历代前贤以坚守操守的实践彰显了廉洁的精神力量,值得青年终身学习与传承。

数统学院学生李亚玲表示,应将廉洁意识升华为价值追求,在校园中坚守诚实守信准则,未来步入社会后更应主动传播廉洁理念,共同营造清朗环境。

体育学院学生刘智晨分享了包拯“廉者民之表,贪者民之贼也”与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等经典名句,并指出周恩来总理一生俭朴、严于律己,是廉洁奉公的时代典范。

数统学院学生袁梦婷认为,应牢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校训精神,保持思想清醒与定力;同时将廉洁教育融入数字生活,在网络行为中坚守道德与法律底线。
宣传部副部长程威指出,廉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践行廉洁本质上就是修身律己、正心明道。他表示,每个人都应做到遵规守纪、勤俭节约、处事公正,将校训精神内化于心,追求高雅精神境界。他呼吁师生从日常细节做起,共同推动廉洁文化在校园落地生根。
本次读书会由襄阳历史文化研究院·汉江研究院(孔明书院)、学生工作部·学工处和团委联合举办,选修《中华经典导读与践行》的学生、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以及其他自愿参加读书会的师生代表现场参加活动,各学院学生代表在“一站式”学生社区通过视频连线参加活动。
审核:朱运海
责编:程威 王礼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