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历史文化研究院·汉江研究院 通讯员 瞿安全)10月30日下午,第四十六期“湖文读书会”在图书馆二楼德园举行,学校文学与传媒学院高新伟教授以“无”为主题作经典导读分享。

在感悟经典环节,高新伟从“无”字的文字溯源与经典内涵出发,系统梳理了《道德经》《论语》《庄子》等经典中关于“无”的哲学意蕴。他指出,“无”并非简单的“没有”,而是中华哲学体系中一个极具张力的核心概念。在高新伟的引导下,师生共同走进《道德经》中“无,名天地之始”的宇宙观,体味《论语》中“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修身智慧,感悟《庄子》“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精神境界,这些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中关于“无”的丰富体系。
在践行经典环节,高新伟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重要论述,阐释了“无我”在新时代的深刻内涵。他指出,“无我”不仅是一种精神境界,更是一种行动自觉,体现为“无私”“忘我” 的奉献精神、“无畏”“舍我” 的担当意识与 “无愧”“真我” 的价值追求。高新伟还分享了学校“格桑花”赴藏支教团队等身边典型事迹。他向师生发出倡议:为人当无私奉献,以 “舍我其谁” 的态度投入工作;做事应顺势而为,尊重规律、随机应变;修身处世需宁静致远,简化欲望、放下我执。
在研讨经典环节,与会师生围绕“无”这一主题进行了交流讨论。

数学与统计学院解国棋同学结合自身成长经历,谈到家庭环境中 “无为”式的宽松教育,反而给予他更多探索与成长的底气。
食品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朱晨晨同学指出,“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一种顺应时势的智慧,盲目妄为反而容易走向反面。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张钰同学认为,“无为”与积极进取并不矛盾,她以袁隆平、张桂梅等时代楷模为例,阐释了他们超越个人得失的无私境界,正是“无为”精神在现实中的高阶体现。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魏诗橦同学指出,“无执”意味着不为名利所困,志愿者的默默奉献正是“无我”精神的生动写照。
文学与传媒学院周诗瑞同学以《种树郭橐驼传》中的“顺木之天”为例,解析“无为”背后的治理智慧,并援引周恩来总理一生清廉奉献的事迹,进一步说明“无我”境界的现实典范。

政法学院覃焕彬同学结合“长勺之战”及个人学习体会,指出顺应规律看似“无为”,实则是为了更高效地“有为”。

教师教育学院李诗晴同学提出,摆脱表象束缚的“无执”,与坚定目标并不冲突,二者结合反而能更纯粹、更专注地追求并实现理想。

医学院王玉莲同学则认为,“无执”是专注于过程而不执着于结果,积极进取恰恰体现在对过程的充分投入,二者在本质上高度统一。

食品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朱程程同学在线上发言,“无为而无不为”不是消极躺平,而是“有所不为”的通透。放下执念,不强求结果,如流水顺应地势,反能从容致远。愿大家都能守住初心,走好自己的路。
土建学院张钰同学在线上分享,“无执”并非不进取,而是不妄动。袁隆平、张桂梅等楷模,以无私践行“无我”,正是“无为”精神的当代写照。

食化学院王云巧同学在线上交流,“无为”是不盲目忙碌,是认清方向后的精准发力。懂得张弛有度,留白沉淀,恰是为了更高效地“有为”。
文学与传媒学院周诗睿同学在线上表示,“无为”是不盲目忙碌,是认清方向后的精准发力。懂得张弛有度,留白沉淀,恰是为了更高效地“有为”。
襄阳历史文化研究院·汉江研究院院长朱运海教授指出,真正的“无为”,是认清规律、克制贪欲之后的从容行动。他表示,与其陷入空想,不如以简单而坚定的行动面对世界。
在 “诵读经典” 环节,师生共同朗诵经典中关于 “无” 的名句,进一步感受经典的力量。
本次读书会由襄阳历史文化研究院·汉江研究院(孔明书院)、学生工作部·学工处和团委联合举办,选修《中华经典导读与践行》的学生、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以及其他自愿参加读书会的师生代表现场参加活动,各学院学生代表在“一站式”学生社区通过视频连线参加活动。
审核:朱运海
责编:程威 王礼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