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湖北省“干部素质提升年”部署要求,即日起,校园网推出【建成支点·大家谈】专栏。栏目聚焦学校服务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战略的生动实践,展现湖文人以务实担当、创新作为赋能湖北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图景,共绘支点建设新篇章。今天刊发本科生院文章《勇担支点建设使命 夯实人才培养支撑》。
勇担支点建设使命 夯实人才培养支撑
本科生院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提出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这不仅赋予湖北重大责任、重大使命,同时也让我省高等教育迎来重大战略发展机遇。作为省属地方高校,湖北文理学院以“71020”高校创新体系为牵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位谋划人才培养举措,全力支撑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产业需求,优化专业布局
停办老旧专业。学校按照“存量升级、增量优化、余量消减”原则,依托省级专业监测评估结果,结合校内专业预警办法,暂停招生或撤销一批老旧专业。在先前已撤销7个专业的基础上,再继续停办7-10个专业,逐渐形成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办学优势突出的专业布局。
新增前沿专业。学校紧密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产业、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需求,以“四新”专业建设为抓手,在增设“智能制造工程”“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智能车辆工程”等专业的基础上,继续申报“数字经济”“智能建造”等新兴专业。
开设微专业。学校以微专业建设为路径,探索适应新产业、新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增长点。在已开设的机械视觉、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8个微专业基础上,继续新增开设6-8个微专业。
二、紧扣协同培养,深化产教融合
做强产业学院。学校联合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及产业园区等多方资源,创新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运行机制。通过深度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产教融合育人体系,重点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实现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的有效衔接。学校将在现有4个省、校两级产业学院的基础上,新增培育8-10个产业学院。
深化协同实践。学校将以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为抓手,通过政府搭台、企业支持、高校对接、共建共享,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创新产教资源互相转化、互相支撑的机制体制,推动课程体系与产业标准对接、教学场景与生产场景融合,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动态适配,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推进专业认证。学校遵循“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全面推进工程教育、临床医学和师范专业认证工作。通过认证工作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更新教育理念,增强核心竞争力,深化产教协同。学校将继续推进8-10个专业新增通过教育部的各类专业认证。
三、提升业务水平,强化师资保障
优化专业教师结构。学校主动适应产业升级和学科专业发展需求,将进一步完善专任教师退出机制,不断优化专业师资结构。以专业布局动态调整为契机,及时调整和优化师资力量配置,积极开展各类专业转向、教师分流业务培训,为专业办学提供坚实师资保障。
打造双师型队伍。学校构建“理论教学+实践应用”双向赋能的长效机制,将基层实践经历、职业资质获取等纳入教师职称评聘和绩效考核,引导教师赴企业、政府挂职学习锻炼,开展职业技能研修,以行业应用能力促进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完成“双师双能”转型,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师资保证。
强化教师数字能力。学校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打造智慧校园,构建高效、协同、开放的教育生态系统。强化育人数智应用,组织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培训,开展数字教材、数智课程建设,举办数智教学创新大赛,有效提升专任教师的教学信息化水平和能力。
四、对标培养标准,提升支撑效能
提升文化育人实效。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三国文化”“汉水文化”“襄阳文化”等地方文化优势,抓紧抓牢校园文化“浸润”,涵养学生政治大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积极打造志愿服务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三个融入”志愿服务育人格局,形成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交叉融通的育人局面。
强化人才培养保障。学校将从专业、课程、教材、实践教学基地、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构建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保障体系。持续推动高水平师资引育、实验设备迭代更新,推进AI赋能教育教学范式创新,强化数字化教材、新兴产业教材的研发力度,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推进智慧校园迭代升级。
做实创新创业教育。学校正依托首批三个省级试点之一的“湖北科创学院(隆中)”,高起点探索湖北科创学院的“湖文模式”,培育打造“一体两翼三协同”的完整拔尖创业创新人才培养生态体系,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协同育人机制,赋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和更丰富的实践机会。
湖北文理学院将主动抬升标杆,积极构建人才培养“产业需求导向—技术创新驱动—人才生态支撑”闭环体系,在支点建设中贡献“湖文”人才培养更大作为和更大担当。
供稿:本科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