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湖北省“干部素质提升年”部署要求,即日起,校园网推出【建成支点·大家谈】专栏。栏目聚焦学校服务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战略的生动实践,展现湖文人以务实担当、创新作为赋能湖北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图景,共绘支点建设新篇章。今天刊发功能材料研究院文章《推进产学研融合 构筑人才创新高地》。
功能材料研究院在学校党委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始终以党建为引领、以“创大申博”为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在高水平科研平台搭建、高层次人才引育、有组织科研推进、社会化服务拓展及研究生培养提质等方面成效显著,为区域产业升级与学校学科建设注入强劲新动能。
功能材料研究院于2024年3月正式成立,现有专职人员16人,科研设备总值超4000万元,初步构建起“两会、两中心、一办、一平台”的组织架构。依托低维光电材料与器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积极参与湖北隆中实验室建设,现已组建4支科研团队,聚焦超快光谱、新能源材料、功能材料与器件、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等前沿领域,形成从材料设计、制备、物性分析到器件成型的全链条研发能力。
一、坚持引育结合,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功能材料研究院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严把政治关与学术关,通过多举措建强人才队伍,为创新发展筑牢根基。
(一)拓展人才引进路径。围绕科研方向需求,以“以才引才、专场招聘、学术交流”为抓手拓宽引才渠道。截至目前,已参与5场专场招聘,面试博士25人,成功引进4名高水平博士(含1名C级人才),为科研团队注入新鲜血液。
(二)完善内部培育体系。构建青年教师发展“全周期支持机制”:一是开通青年教师党员发展“绿色通道”,强化政治引领与思想引导;二是遴选青年骨干教师担任科研团队负责人,赋予其人财物支配权以及技术路线决策权,充分释放创新活力;三是建立“传帮带”机制,通过资深教授指导、团队协作等方式加速青年人才成长。聘请武汉理工大学彭勇教授为学校“隆中学者”,发挥高端人才引领作用;组织教师积极申报人才项目,王松研究团队成功获批湖北省楚天英才创新团队,程晓红、张锐分别申报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计划与楚天英才计划,胡青松获批赴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访学。
(三)深化学术交流合作。将学术交流作为提升影响力的重要抓手,协办国际国内大型学术会议3次,成功举办湖北文理学院材料与化工青年科学家论坛,为校内外青年学者搭建交流平台;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傅正义教授等国内外专家、企业技术人员来访近30人次,举办隆中讲坛报告8场;派出研究人员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走访重点高校及高精特新企业50多人次,作大会(分会)报告、企业技术报告10余人次。这些交流活动不仅拓宽了研究人员学术视野,更助力研究院精准把握产业技术需求,为科研方向调整与成果转化提供重要参考;同时广泛传播了研究院科研成果与技术能力,为后续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四)激发科研创新活力。通过设立开放基金、提供配套支持、优化考核评价等举措,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鼓励大胆探索与技术难题攻关;着力营造“潜心科研、追求卓越”的创新氛围,凝聚起一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创新能力强的人才队伍,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二、聚焦有组织科研,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襄阳市产业布局,坚持“四个面向”,以解决产业企业实际问题为导向,强化有组织科研,推动学科交叉、团队协作与产学研深度融合。
(一)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围绕高效攻关目标,探索形成特色科研组织路径:一是“精准定位”,聚焦襄阳市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需求,凝练科研方向与核心目标;二是“团队攻坚”,以科研团队为单元开展有组织科研,将年度任务下达至团队并以团队为单位进行考核,强化协同攻关能力;三是“资源集聚”,设立开放基金资助团队培育核心成果,与航天42所、航天新材、航鹏动力等企事业单位建立战略合作,整合人才、项目与成果资源。
(二)深化校企协同合作。明确“每个团队至少对接1家规上或‘高精特新’企业”的合作要求,通过联合共建实验室、企校联合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派驻科技人才挂职、推行校企双聘等形式,实现“共同申请项目、共同申报专利、共同发表论文、共同申报科技奖、共同培养研究生”的“五共”目标。同时,推动每个团队对接1所高校科研团队,通过平台共享、兼职博导、联合培养研究生等方式深化合作,深度融入院士团队,力争在国家科技成果奖上实现突破。
(三)产出高质量合作成果。产学研协同机制催生出一批标志性成果与典型案例。李望南教授担任湖北航天化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科技副总”期间,牵头攻关“微纳薄膜光伏组件制造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助力企业新增产值3000余万元,成功获批国家级“小巨人”称号;2025年,其团队完成“钙钛矿太阳电池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千万元级成果转化,为襄阳新能源汽车全景光伏天窗等高端场景布局提供技术支撑。王松教授在米朗科技任“科技副总”时,实现导电碳浆国产化替代,开发4种阻值碳浆及相关工艺,带动销售额超1000万元;在超声波匹配层材料领域突破技术瓶颈,产品性能比肩进口水平,为企业降本30%、创造效益500万元。梁桂杰教授团队搭建超快光谱平台,在激子动力学与光化学应用领域取得系列突破,近年发表Nature Communications、JACS、Angew、Adv. Mater.等一区Top论文20余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8项。
三、强化学科内涵建设,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是科研事业长远发展的基石。功能材料研究院紧扣学校“创大申博”目标,以学科内涵建设为核心,以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抓手,夯实发展根基。
(一)精准推进学科建设。围绕学科发展目标,制定“靶向式”建设路径:一是“强支撑”,成为“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培养的支撑单位,持续提升对ESI材料科学、化学学科的贡献度;二是“早布局”,对标“纳米科学与工程(1406)”硕士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提前筹备,为申硕工作奠定基础;三是“促升级”,全力支撑“材料与化工”专业博士点立项建设,助力学校学科层次提升。同时,对照材料与化工专项核验标准、纳米科学与工程申硕条件及学校“创大申博”标准,精准查找不足,针对性补强短板。
(二)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作为研究生培养主体单位,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一是“分类指导”,根据学生学术基础与发展需求开展个性化指导;二是“过程管控”,严格培养各环节管理与出口质量把关;三是“机制创新”,实施“四个一”培养机制(每周一次组会、每月一次学术报告、每学期一次团建、每年一次学术会议),全面提升研究生综合能力。此外,鼓励并资助研究生参与“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申报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多维度提升实践创新能力。4名硕士研究生分别考取日本电气通信大学、兰州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光电转换材料领域博士研究生;在读研究生程家豪获国家级创新创业奖,汪磊荣获国家奖学金,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充分彰显。
展望未来,功能材料研究院将继续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聚焦新材料研发与高层次人才培养,进一步强化特色优势、提升创新能力、深化产学研合作,努力建设成有特色、高水平、服务能力突出的科技创新高地,为学校创建综合性大学作出更大贡献。
(供稿:功能材料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