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理学院自2014年起组建“格桑花”赴藏支教团队,迄今已有18批93人次大学生志愿者接力赴西藏琼结县支教。他们怀揣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以教育帮扶、文化传承、基层实践为笔,在西部绘就了一幅新时代青年成长进步与祖国发展同频共振的壮美画卷。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个人成长的生动见证,更深刻诠释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青春誓言。
教育帮扶,点亮高原希望之光。“格桑花”支教团始终将教育帮扶作为扎根西藏的首要使命,用智慧和汗水为高原学子打开一扇扇通往知识世界的大门。十年前,作为“格桑花”支教团队长的吴顺喜,每天挤出时间为学生们补课。通过持续跟踪辅导,让曾因成绩掉尾面临辍学的洛桑扎西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洪山高中,南京大学毕业后的他毅然返乡成为“格桑花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着更多高原学子勇敢逐梦。在支教团的不懈努力下,琼结县的课堂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合唱、街舞、科创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如同一阵阵春风,激发着孩子们的创造力;编写的藏汉双语科普读本像一座坚实的桥梁,架起了科学与民族文化的紧密联系。正如支教老师所说:“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们解题,更要让他们看见未来的无限可能。”支教团用知识为高原学子筑梦,让希望的光芒在雪域高原上熠熠生辉。
文化传承,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格桑花”支教团在琼结的服务过程中,始终将民族文化守护与知识传递并重。团队成员杨壮壮为抢救濒临失传的“久河卓舞”,跑遍了下水乡的雪山草场,以479页田野笔记完整记录舞步韵律与古老唱腔,联合非遗传承人改编适合青少年的简化版舞步,成功将其转化为校园课间舞蹈。当孩子们伴着雪山回声起舞时,千年非遗不再是静止的文物,而是跃动的文化基因。这种“活态传承”的创新实践,印证着杨壮壮的坚守:“非遗保护不是制作标本,而是激活文化生命力。”支教团正以青春智慧搭建古今对话的桥梁,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永恒魅力。
扎根基层,践行青春使命担当。“格桑花”支教团不仅在三尺讲台上默默传递知识,更在乡村振兴的一线勇挑重担,践行着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吴顺喜在完成支教任务后选择留在西藏,成为社区书记,他因地制宜开发光伏、发展牧草种植复合产业模式等带领牧民发展致富。团队成员柯长松组建双语宣讲队走遍牧场宣传政策,帮助牧民精心规划并建立起现代化的家庭牧场,凭借在基层锻造出的能力,成功促成了源源不断的青稞订单。柯长松用行动诠释誓言:“支教播下的火种,定要在扎根基层时燃成燎原之势。”同样选择留在西藏的胡晓翔、郑仕洲等人,奋战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民族团结一线,用专业知识破解民生难题,书写着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奋斗篇章。这些年轻人的身影,生动诠释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时代内涵,他们在基层的沃土中扎根成长,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青春的使命担当。
“格桑花”支教团的故事,是新时代青年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的生动写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全体队员的回信中所强调的:“希望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这封跨越雪域的回信与“格桑花”们的实践轨迹遥相呼应,他们正以青春之我践行着这份殷殷嘱托,这些绽放在高原的青春之花,既是新时代青年对“强国有我”誓言的生动诠释,更是青年成长与祖国发展同频共振的鲜活注脚。愿更多的青年如他们那样,让青春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共同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
原文链接:http://www.cnhubei.com/content/2025-05/19/content_19189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