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进一步理清思路、凝聚共识、强化协同、壮大合力,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质量,9月18日下午,学校召开202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动员大会。会上,2025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师代表作了经验分享。现刊发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华登科博士经验分享。
今年是我入职湖北文理学院后第二次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也是投身科研领域以来第三次参与该类项目的角逐。回顾前两次申报经历,虽充满挫折与失落,却让我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难度有了更深刻认知,也愈发敬畏科研工作本身。下面,我结合自身经历分享几点心得与体会。
坚持是成功的根本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竞争异常激烈,一次申报未果实属常态。这项工作犹如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征程中难免遭遇疲惫与迷茫,但绝不能因一时失利就否定自我、轻言放弃。以我自身经历来说,曾连续两年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未果,期间也有过自我怀疑,但对科研的热爱与执着始终支撑着我继续前行。今年,我调整方向申报面上项目,投入更多时间查阅文献、反复打磨申请书,力求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最终成功获批。这段经历让我深切体会到:坚持是成功的根本,唯有保持科研韧性、持续参与申报,才有可能实现目标——毕竟,“申报才有机会,不申报则永无可能”。
创新是核心竞争力
撰写申请书时,我总会反复叩问自己三个关键问题:“核心科学问题是什么?该问题为何具有研究价值?我的解决思路新在何处?”这三个问题犹如指路明灯,帮我理清写作主线、突出内容重点。其中,明确科学问题是基础前提,阐述研究价值是为了彰显项目意义,而创新性则是项目获批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研究基础的夯实、方案设计的严谨、团队支撑的有力等要素也需重点打磨,确保各环节全面扎实、相辅相成,共同提升申请书的整体质量。
学习是进步之梯
科研之路从非孤军奋战,身边优秀学者与前辈的经验智慧,是提升申报水平的宝贵资源。撰写申请书前,我系统研读已获批的同类项目申请书,不仅学习其章节布局、篇幅分配、图表设计等细节,更深入领悟文本的逻辑结构与语言表达技巧,力求让自己的申请书达到重点突出、层次清晰、论证严谨的效果。从申请书构思到最终提交,团队负责人史彩华教授、胡静荣副教授给予我鼎力支持,从立项依据的论证、研究内容的聚焦到技术路线的优化,均提供关键指导,显著提升了申请书的质量与竞争力。初稿完成后,我先请导师从宏观层面把关研究方向与立项依据,再邀请多位有经验的师兄师姐审阅细节,小到语言表达的精准度,大到逻辑衔接的流畅性,逐一打磨完善,力求尽善尽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过程,本质上是对科学本质的追问与深度思考;撰写申请书,便是以创新为灵魂、逻辑为骨架、证据为血肉、表达为肌理,精心打磨每一个环节。我们应以最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次申报。
科研本就是不断提出问题、执着探索答案的漫长历程,唯有始终保持对科学的好奇与热情,细致观察、严谨实验与严密逻辑推理,持续拓展认知边界,方能在科研道路上行稳致远。
供稿:科发院
审核:汪萃萃
责编:程威 王礼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