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进一步理清思路、凝聚共识、强化协同、壮大合力,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质量,9月18日下午,学校召开202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动员大会。会上,2025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师代表作了经验分享。现刊发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梁桂杰博士经验分享。
科研工作的价值不仅取决于所在平台的高度,更源于研究者自身的专注、坚持与追求。经过五年持续努力,我先后成功获批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现将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分享。
一、正视现实,不以平台画地为牢。与国内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相比,我们在硬件条件、学术积累和资源支持方面存在客观差距。这种差距在项目申报初期确实带来压力和自我怀疑,但我逐渐认识到,抱怨无法改变现实,唯有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弥补不足。我将平台差距转化为深耕细分领域的动力,力求在某一研究方向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不因平台局限而自我设限,是迈出成功申报第一步的重要前提。
二、厚植根基,以持续积累赢得信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本质上是学术信用的竞争。如何让评审专家认可一位来自普通高校的申请人?关键在于通过高质量、持续产出的科研成果,展现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潜力。方向聚焦,久久为功。科研工作需要持之以恒。我始终围绕一个细分方向持续深入,通过系统积累构建自身的学术特色。科研方向聚焦,有助于深入把握前沿动态,精准凝练科学问题,也为实现创新奠定基础。立意高远,落脚扎实。项目申请既要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前瞻性,也要有具体可行的研究方案。我注重从国家需求或学科前沿中提炼科学问题,同时在技术路线、实验设计等方面力求稳妥周密,使评审专家既看到研究意义,也认可实施可行性。论文为基,持续产出。五年间,我几乎将全部业余时间投入科研工作,持续开展实验、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在领域内重要期刊发表多篇论文。这些成果成为我学术简历中最直观、最有说服力的支撑,逐步建立起个人的“学术信用”。
三、精心打磨申请,以质量赢得认可。项目申请书是将前期积累转化为评审认可的关键载体。我特别注重以下几点,尽早启动、修改打磨。提前半年开始构思与撰写,完成初稿后反复修改锤炼,不断优化语言表达、图表设计和逻辑结构。借智增效,优化提升。主动邀请校内外有经验的专家审阅申请书,虚心听取各类建议,从整体架构到细节表述逐一完善。清晰叙事,讲好故事。注重立项依据的逻辑性和可读性,清晰阐述“研究背景、核心问题、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研究基础”,使非同行专家也能理解研究的价值与创新。凸显特色,展现能力。在申请中适度展示已取得的初步成果和证据,强调研究方向的独特性和连续性,体现独立开展创新研究的能力与决心。
四、坚守初心,在磨砺中笃定前行。我的国家基金申报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也曾经历多次失败。但我始终将每次申报视为学习和提升的机会,认真研究评审意见,汲取有益建议,不断优化研究思路和文本质量。这种不畏挫折、持续改进的心态,对科研工作者至关重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获批,是对过去努力的肯定,更是新征程的起点。它表明,平台固然重要,但并非决定性因素。只要我们立足实际、聚焦特色、持之以恒、追求卓越,同样能在国家级科研项目的舞台上展现自身价值,为学校发展和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供稿:科发院
审核:汪萃萃
责编:程威 王礼刚